HSE 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 |
一、HSE管理體系的目的是什么? 追求最大限度地不發生事故、不損害人身健康、不破壞環境,提高企業生命力。 二、 什么是HSE管理體系 ? HSE管理體系是指實施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的組織機構、職責、做法、程序、過程和資源等而構成的整體。它由許多要素構成,這些要素通過一先進、科學的運行模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結構化動態管理系統。從其功能上講,它是一種事前進行風險分析,確定其自身活動可能發生的危害和后果,從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發生,以便減少可能引起的人員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強調了事前預防和持續改進,具有高度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勵機制,因此是一種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現代企業制度之一。 HSE是英文 health、safety、environment的縮寫,即健康、安全、環境。HSE也就是健康、安全、環境一體化管理。由于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在實際生產活動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而把健康、安全與環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管理體系,稱為HSE管理體系。 H(健康)——是指人身體上沒有疾病,在心理上(精神上)保持一種完好的狀態。 S(安全)——是指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使生產活動在保證勞動者身體健康、企業財產不受損失、人民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順利進行。 E(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力量或作用的總和。它不僅包括各種自然因素的組合,還包括人類與自然因素相互形成的生態關系的組合。 HSE管理體系主導一切事故都可以預防的思想;全員參與的觀點;層層負責制的管理模式;程序化、規范化的科學管理方法;事前識別控制險情的原理。 三、 為什么要做實施HSE管理體系? 1.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是人類自身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保證員工的健康,預防事故以及保護環境是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 制定了健康、安全與環境方針、規章制度和標準,全面落實健康、安全與環境責任制; 將健康、安全與環境作為一項關鍵的管理要素,有機地融入到每一項生產經營業務活動之中; 將健康、安全與環境指標作為關鍵業績指標,納入員工的業績考核之中,使每一名員工都對健康、安全與環保負責。 2.為了更有效地開展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工作,實現生產經營與健康安全環境協調發展,在多年形成的相關管理規定、標準以及積累的實踐經驗基礎上,要把HSE管理體系有機融合,建立起企業長效管理機制。 3.通過在企業各管理層次、作業現場實施HSE管理體系,能給各個領域和方面提供其所需要的標準和程序,指導每位員工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按照相應的標準和程序來開展工作;不斷提出改善目標,審核、評價和報告健康、安全與環境方面的業績;持續改進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提高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水平。 四、HSE管理體系的標準是什么? 我們目前執行的標準是QSY1002.1-2013《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 它的基本框架是:共7個一級要素,28個二級要素。 7個一級要素在HSE管理體系中的作用 5.1領導和承諾(核心) 5.2健康、安全與環境方針(導向) 5.3策劃(實現過程控制的基礎)(4個二級要素) 5.4組織結構、資源和文件(保證)(7個二級要素) 5.5實施和運行(8個二級要素) 5.6檢查和糾正措施(實現事前預防的關鍵)(6個) 5.7管理評審(持續改進、不斷完善的保障) HSE管理體系遵循戴明理論,即P、D、C、A運行模式原理,就是指: P(PLAN)策劃—建立所需要的目標和過程,以實現組織的健康、安全與環境方針所期望的結果。 D(DO)實施—對過程予以實施。 C(CHECK)檢查—根據承諾、方針、目標、指標以及法律法規和其它要求,對過程進行監視和測量。 A(ACT)改進—采取措施,以持續改進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績效。 五、HSE體系的表現形式是什么? 自2001年起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內部廣泛開展了建立和實施HSE管理體系的工作,并于2002年對承包商提出了建立和實施HSE管理體系的要求。對此,很多企業通過初始狀態評審、開展廣泛的風險評價、編制體系文件、體系文件發布實施、內部審核與管理評審,建立和實施了HSE管理體系。那么,一個比較成功的HSE管理體系有哪些表現形式呢? 企業建立和實施HSE管理體系的目的是為了控制HSE風險和環境影響。圍繞控制風險與環境影響,企業需要有一套明確各層次、各崗位職責和作用以及如何去做的體系文件,進而依靠體系文件來實施管理,控制作業活動、生產過程和作業人員的行為。一般情況下,企業建立管理手冊、程序文件都比較順利,而從作業文件來講,往往有些欠缺。比如,有的企業所建立的作業文件往往只是管理制度甚至是部分管理制度的匯編,缺少操作崗位的作業性文件。可能有人認為如果把操作崗位的作業性文件列入,會導致文件的數量過多,難于管理,這就需要我們了解“清晰”的概念。我們可以建立分級管理制度,在我們的文件和資料控制程序中規定哪些屬于公司(廠級)控制的,哪些屬于基層單位(分廠)控制的,在相應的層次中,可以建立公司(廠級)或基層單位的有效(受控)文件清單,接收、發放文件記錄等。公司可以從手冊、程序文件和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清單;基層單位可以從適用本單位的管理制度和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方面、操作崗位方面等建立自己的清單。 這樣一來,在體系文件方面,既有了體系文件,又有了清晰的控制和查詢途徑。 編寫HSE體系文件的目的是要依靠HSE體系文件來實施管理,來控制作業活動、生產過程和作業人員的行為。既然要依靠體系文件去管理,去控制,就需要對文件本身進行管理,我們建議每個部門和基層單位都要建立自己的有效(受控)文件清單,受控文件至少要包括部門(基層單位)的年度HSE目標、部門員工的職責劃分、部門的風險因素清單、HSE管理手冊、適用于本部門的程序文件、作業文件(含適用于本部門的上級的管理制度、自己的管理制度、用于操作崗位的作業文件以及各種適用的作業票、記錄等)、上級下發的適用于本部門的有關HSE管理方面的文件等(含會議記錄、檢查通報、合規性評價、內審報告及管理評審報告等)。另外,每個部門還要有適用的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評審報告或清單。有了這些,基本明確了管理途徑,然后,也是重要的,根據不同層次和崗位的職責和作用的不同按照適用于自己崗位的體系文件去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增加或減少一部分程序或作業文件,也可能會修改一部分程序或作業文件,這些都是正常的和必然的,并且在體系的運行過程中要有動態修改的過程和結果的記錄。只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完善我們的體系,才能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各層次員工要具有良好的HSE意識,以更好地貫徹體系的要求。這些意識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清楚自己所在崗位的作用和職責,也就是說要清楚自己的職責、明確自己該做什么事和如何做,即自己所需管理或遵守的程序或作業文件,并包括做了之后要不要記錄和如何記錄;其次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區域和作業活動中實際和潛在的風險和環境影響,以及如何控制風險和減少環境影響;第三,要清楚自己的工作區域和作業活動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和應急處理措施;第四,要清楚自己遵守體系要求的重要性和不遵守體系要求可能帶來的后果,這點可以與相關的事故案例相結合;第五,在工作之前,要進行危害辨識、風險評價,明確要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這一點對新開工項目(工程)、檢維修作業等特別關鍵。 建立和實施HSE管理體系的第二個目的是要持續改進HSE績效。所謂績效,就是我們在HSE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效果。這個績效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對風險因素的控制;事故起數的減少;所設定的HSE目標、指標、管理方案的不斷完成 ;員工HSE意識的普遍提高;HSE方面的有序管理等。標準對體系的要求之一是“管理效果要達到”,那么,體系運行的效果要有明顯的痕跡,以體現持續改進。 六、分級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實施 HSE管理體系由《HSE管理手冊》、《HSE程序文件》、《安全與環保》和支持性文件組成,它們自上而下形成金字塔形狀;這里我們所說的支持性文件就是金字塔的基礎,在體系管理當中它主要包括“兩書、一表、一卡”,兩書指的是《HSE作業計劃書》和《HSE作業指導書》,一表指的是“HSE現場檢查表”,一卡指的“崗位HSE作業指導卡”;作業指導卡是作業指導書的簡化,目的是便于攜帶和記憶;只有把基礎打牢,體系才會穩定,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拿2個表樣進行對比,具體介紹檢查表的組成:檢查內容、符合和不符合項的確認、不符合項的處理意見、檢查人和被檢查單位負責人簽字、時間及編碼,五部分組成。 現場檢查表和檢查記錄是有區別的,主要區別在于現場檢查表體現的預防為住的安全管理思想,他的檢查內容是檢查前就確定的。 廠級安全管理部門每季度對所屬單位至少檢查1次,除固定的重點部位、重點崗位每次必查之外,還要對不同時期的安全重點工作進行動態管理。 二級單位安全管理部門每月對所屬單位至少檢查1次,除固定的重點部位、重點崗位每次必查之外,還要對不同時期的安全重點工作進行動態管理。 班組根據實際工作進行檢查,一般每周一次,重點檢查班組內存在的安全隱患,員工的三違行為,員工對崗位操作規程、崗位風險、風險控制措施、應急知識的掌握情況。 員工除必須掌握崗位HSE作業指導卡的內容外,還要了解安全常識,要能夠自救和救助他人。 廠級安全部門要定期組織,進行崗位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并充實到崗位HSE作業指導卡中。
|